泸定县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东与天全、荥经接壤,西与康定、九龙毗邻,南连石棉县,是进藏出川的必经之地。县城距成都285公里,距康定49公里。辖区内4镇8乡,幅员面积2165.35平方公里,境内居住有汉、藏、彝等16个民族,是全州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较快的山区多民族聚居县,也是甘孜州东部区域商贸中心和州内各县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被誉为甘孜州“东大门”。
泸定是川西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县境内有“高万丈”的二郎山、“蜀山之王”贡嘎山、风光秀丽的燕子沟以及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泸定也因此成为革命历史名城,泸定桥及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也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 
中文名称
泸定县
外文名称
Ludi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下辖地区
4镇8乡
政府驻地
泸桥镇
电话区号
0836
邮政区码
626100
地理位置
四川省西部
面    积
2165.35平方公里
人    口
88387人(2010年)
方    言
西南官话,藏语康巴方言
气候条件
高原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
泸定桥、海螺沟、二郎山、燕子沟
机    场
康定机场
车牌代码
川V
GDP
16.46亿元(2011年)
行政代码
513322

目录

  1. 1 历史沿革
  2. 2 行政区划
  3. 3 人口民族
  4. 4 地理环境
  5. 位置境域
  1. 地形地貌
  2. 气候
  3. 水文
  4. 5 自然资源
  5. 矿产资源
  6. 生物资源
  1. 水力资源
  2. 6 经济
  3. 7 基础设施
  4. 8 社会事业
  5. 9 风土人情
  1. 10 风景名胜
  2. 11 名优特产

泸定县历史沿革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5)四川巡大渡修建铁索
泸定桥 泸定桥
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
泸定县历史悠久,地建笮都县始于汉初。
唐高祖武德元年设置嘉良县、大渡县,晋改设晋乐县等。
宋实行縻州管理制度。
元、明代推行土司制度,设长河土千户、冷边和沈边长官司。
清宣统三年置泸定桥委员会。
民国元年(1912年)设泸定县和化林县,民国二年(1913年)改化林县为县佐,泸定始为单一的县,隶属西康省政府。
1950年3月泸定解放,1956年1至9月属雅安专区,1956年10月转划属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1997年,辖3个镇、8个乡,磨西镇归属甘孜州人民政府直接管理,被命名为海螺沟管理局。[2] 

泸定县行政区划

2016年,泸定县面积2450.7平方千米,县政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府驻泸桥镇。辖4镇8乡(泸桥镇、兴隆镇、冷碛镇、磨西镇、岚安乡、烹坝乡、田坝乡、杵坭乡、德威乡、加郡乡、得妥乡、新兴乡),145个行政村、179个村民小组、7个社区居委会、19个居民小组。[3] 

泸定县人口民族

2010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8387人。
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4] 

泸定县地理环境

泸定县位置境域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界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东与石棉县相连,位于东经101°46′-102°25′,北纬29°54′-30°10′。南北长69.2公里,东西宽49.9公里,川藏公路穿越东北部,是进藏出川的咽喉要道,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泸定县东距四川省会成都285公里,西距州府所在地康定49公里,南距石棉县112公里,北距丹巴县125公里,总面积2165.35平方公里。[5] 

泸定县地形地貌

泸定桥 泸定桥
泸定县境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川西高山高原最深陷之峡谷区。地貌类型从低中山峡谷区直至高山、极高山区。
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山体呈南北走向,县境内高山林立,谷深壁陡,沟壑交错,许多山峰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西南与康定县接壤之贡嘎山是其主峰,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二郎山海拔3437米。岭谷相间,山岭到大渡河的水平距离,不超过10公里,而岭谷相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形成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岩体破碎,岩石裸露这一特殊地貌特征,境内平坝、台地、山谷、高山平原、冰川俱全。
泸定县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过渡带上,受东南、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冷空气双重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有名的干热河谷地区。县境内最高山-贡嘎山海拔7556米。[2] 

泸定县气候

泸定县,属高原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温暖,季均温度7.5℃;夏季温凉湿润,季均温度22.7℃;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年均降雨量664.4毫米。[5] 

泸定县水文

泸定县最大的河流是大渡河,其它的有48条常年流水山溪,流域面积2020.7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磨西、湾东、磨河、木角4条,流域面积1307.5平方公里,多年流量44.446立方米/秒。[2] 

泸定县自然资源

泸定县矿产资源

泸定海螺沟风光 泸定海螺沟风光
泸定县地质位置属康滇地轴北缘,南北挤压带东侧,境内广泛出露有各地质时代的各类岩层,为形成各种矿产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成矿条件和场地。
至2013年底,泸定县已探明的矿有:铅、锌、铬、钨、黄金、云母、石棉、锰、大理石、花岗石、汉白玉、石灰石、石膏、煤及矿泉水和温泉等矿产资源三十余种。已探明储量为:铅锌22万吨、锰35万吨、铁218万吨、银25万吨、硅石5000万吨、石灰石2500万吨、石膏15万吨、矿泉水年流量64万立方米、花岗石19亿立方米。[5] 

泸定县生物资源

泸定县药用生物资源蕴藏量较大,中药材中占重要比重的药用植物达700多种,约占全州已知种类的30%,常年收购的药用植物有50多种,药用生物主要有冬虫夏草、贝母、天麻、大黄、薯蓣、虫娄、杜仲、当归、党参、独活、首乌等。
野生食用菌主要有:松茸、木耳、羊肚菌、荞巴菌、鸡蛋菌、刷把菌、猴头菌等。
珍稀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红豆杉、康定木楠、连香树、麦吊杉、银杏等4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贵植物。
境内有野生哺乳动物31科69种;鸟类43科167种;爬行类5科10种;两栖类3科4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37种。海螺沟内常绿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是珍稀动物牛羚、猕猴、大熊猫、小熊猫、马麝、岩羊、红腹角雉等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沟内还有海螺斑、三尾凤蝶,属世界珍品。
山野菜资源较丰富,有山白菜、蕨菜、香椿、刺五加、鱼腥草等。[2] 

泸定县水力资源

至2010年底,泸定县水资源总量为18.75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927.9毫米,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86.079万千瓦,其中:大渡河15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27.055万千瓦,其中:大渡河120万千瓦。[2] 

泸定县经济

【工业经济】2014年,泸定县工业园区完成投资
大渡河 大渡河
1.7亿元,50万吨超精细石膏材料深加工试运行,贡嘎雪域青稞系列食品生产线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永安兴魔芋食品加工生产线完成技改,园区实现总产值1.9亿元,外贸出口创汇250万美元。康巴水泥已完成项目前期;泸兴锂盐场平进展顺利。积极对接新能源企业,与四川能投签订风电资源开发意向合作协议。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5亿元。
【农业经济】2014年,泸定县围绕“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目标,建成一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面积4870公顷。依托“圣洁甘孜”区域公共品牌,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粮食总产量同比增3.2%。新发展、巩固提升蔬菜基地分别达3000亩、2800亩,成功试种300亩羊肚菌;杵坭“红樱桃”、德威“无公害蔬菜”等4个特优品牌走向县外市场。争取上级资金230万元,建成冷藏库54座,有效解决2700吨果蔬储存难题。年末牲畜存栏9.3万头(只、匹),出栏8.1万头(只、匹),出栏率87%。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位列全省西南山区22个县(市、区)首位,喜获“2014年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殊荣。[6] 

泸定县基础设施

电站建设扎实推进。把泸定电站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工
泸定桥广场 泸定桥广场
作和完成全年任务的突破口,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职责体系,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电站建设及移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累计签订搬迁协议1052户、3971人,完成了965户、3131名移民搬迁,分别占任务数的95%、80%。白日坝安置点建设加紧推进,烹坝、沙湾、伞岗坪等安置点基础建设即将动工,国道318线复建、库周交通建设、专项设施迁建等工作进展总体顺利,泸定电站全年完成投资216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8%。积极抓好硬梁包电站、大岗山电站建设,硬梁包电站建设前期工作有序进行,“三通一平”工程进展顺利,大岗山电站库周交通建设和库区211线复建工程即将动工。新增小水电装机2.08万千瓦。
新城建设加快步伐。完成了《泸定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获得省批复,编制完善了新城控制性详规和各专项规划。出台了新城开发征地拆迁等配套文件。积极申报新城建设项目,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开展新城土地整理招商,多方筹集建设资金。聘请了新城开发联合顾问团,规避政府法律风险。新城河堤、泥石流治理、居民安置房、安心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今年将全面启动建设。
城乡建管成效明显。一是市政建管扎实推进。完成了泸定县城控制性详规修编,编制了冷碛镇和兴隆镇沈村总体规划。县财政安排划拨资金1358万元,实施了318线民居风貌改造、观景台建设、入城景观打造及城区亮化等工程。建成了“泸园”、“康巴东大门”等景观,完成了安乐坝城市道路改造和城区堤防沙坝段建设,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磨西污水处理分厂竣工验收,城南大桥维修整治正在进行。实施城区乱搭乱建清理整顿工作,开展宅基地和危旧房改造集中审批,拆除违章建筑1户,收缴罚金8.47万元,城区乱搭乱建行为得到遏制。
二是农村发展条件改善。制定了整合涉农惠农资金的意见,
雅康高速—大渡河兴康特大桥 雅康高速—大渡河兴康特大桥
投入“三农”资金18668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资金3576万元。编制了《泸定县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了2个新村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进展顺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建通村公路76.4公里,新修整治机耕道35.5公里,推广农业机械318台(套),解决了7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维修整治农灌堰11.35公里,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150亩。土地整理项目进展顺利。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区农网改造已完成。实施通信村通工程,新建通信基站6个。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林政管理,完成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管护185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现场会在泸定召开。严格耕地保护,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分别保持在2650公顷、1200公顷以上。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土地报件审批工作,保障了用地需求。在全州率先实施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三是环境治理取得成效。县财政筹集资金3429.11万元,支持风貌打造和市政建设,保障治理工作顺利推进。充实了环卫队伍并严格其管理,制定了环卫工人绩效考核办法。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和“七进活动”,实施集中整治,狠抓“五乱”治理,落实“门前五包”,清理“牛皮癣”1万余张,清运垃圾、建渣1800余吨,治理车辆违章停放4000余辆次,规范摊点600余处,开展文明劝导1万余人次。加强督查督办,加大曝光力度,严格实施问责,开展专项督察51次,提出整改意见241条,纠正问题262个,对22个单位、35名责任人进行了问责。通过努力,城区卫生死角基本清除,街道和路面总体清洁有序,居民素养得到提升,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严格环保执法,强化污染控制,生态创建工作深入推进。[7] 

泸定县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筹资601.32万元化解教育债务。
县城风貌 县城风貌
十年行动计划项目进展顺利。二中扩建、职业高中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州职业技术学校动工建设。四川民族学院C校区项目落户泸定。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投入资金271.6万元,实施了15所学校人防技防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录取比例达到95%。启动了“两基”迎国检工作;改善公共卫生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价制度。九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新建了13所村级卫生室,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县民族医院建设项目完成立项;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完成了1万套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冷碛等乡镇光纤联网工程正在实施。完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建成了74个农家书屋。体育馆土建工程竣工。档案馆建设正在进行。文化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体育工作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参加州庆文艺汇演取得成功;实施人口计生“五大工程”,开展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试点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5.45‰,符合政策生育率97.1%。同时,完成了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文物普查、人口普查进展顺利,“两纲”攻坚扎实推进,“万侨助万村”工程深入实施,邮政、水文、外事、保密、老龄、红十字会、残疾人等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进步。[8] 

泸定县风土人情

迎客习俗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小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双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2] 
献哈达
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2] 

泸定县风景名胜

泸定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旅游景点以大渡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不同景观组合的片区。西片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贡嘎山东坡,包括燕子沟、雅家埂等生态旅游区在内,是一处以冰川、湖泊、雪峰、森林、温泉等自然景观为主。贡嘎山东坡永久冰雪线高度大约为4900m左右,所以境内5000m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区一般均有山岳型冰斗冰川与小型山谷冰川发育。距县城最近的湖泊为兴隆镇海子山的沈村海子,从沈村步行上山三四里路即可到达。海子所在部位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形成的台地,台地中部有一个狭长的山间湖泊。境内磨西雅家埂地区地处贡嘎山东坡地热带中,已知温泉有湾东温泉、海螺沟温泉(4处)、杉树坪温泉、燕子沟温泉、跃进坪温泉等八处,其地表温度介于29度-80度。海螺沟二号营温泉位于海拔2660m的支沟内,有数处泉眼,最高的泉眼水温可达92度,视流量约5L/S,该泉含多种矿物质和化学元素,无色透明,是优良的医用、药用、饮用矿泉水。贡嘎山现代冰川侵蚀形成了贡嘎山区核心部分极为典型的角峰、刃脊、冰斗、悬谷、“U”形谷等重要的地貌景观。燕子沟中有现代冰川活动形成的冰蚀与冰碛地貌,另有石笋峰、骆驼峰,沟右的七女峰、望夫峰等尖峭的冰蚀山峰,一些因地震或崩坍而坠落于谷底的巨大山石也能独立成景,如得妥北的花石包,体积达7324立方米,系大渡河西岸摩岗岭之山岩因地震坠落于大渡河东岸而形成,大渡河谷由原先的宽畅突然束窄而形成风口。[2] 
二郎山
为泸定县与天全县的界山,因
二郎山 二郎山
1950年解放军修筑公路时一曲“歌唱二郎山”而名闻天下。
二郎山整体呈北偏东走向;主峰海拔高3437m,南侧的火夹沟公路垭口高2987m。垭口东为天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哑口西为泸定北亚热带于热河谷季风气候区。自火夹沟垭口东望为阴山,那里潮湿多雨。
燕子沟
位于蜀山之王一贡嘎山东麓、泸定县西南部,距县城60km的新兴乡境内。属国家4A级风景区海螺沟的姊妹沟。沟长40km,景区面积100千平方米。年降雨量1200毫升,平均气温8.5℃、燕子沟风景区低海拔有现代冰川、森林、山峰和温、冷泉等。
海螺沟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以大型
海螺沟红石滩 海螺沟红石滩
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于世,它融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温泉、瀑布为一体,构成了壮丽奇特的景观,是世界上距大城市最近也最易进入的现代冰川。
海螺沟地处中高山、高山、极高山地区,落差6000米以上,形成了自然界独特的七个植被带、七个土壤带,荟萃了我国大多数的植物种类。拥有大量珍惜保护动植物,如杜鹃,木兰,红杉,红豆杉,麦吊杉、大熊猫,牛羚,猕猴,太阳鸟,红腹血雉等。[2] 
泸定桥
是一座悬空架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1935年,红
泸定桥 泸定桥
军长征路过此处,受敌阻击,经过两小时激战,"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因此而名扬中外。
解放后,泸定人民在桥东修建了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在距桥约500米的河西沙坝建成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1961年3月4日,泸定桥被国务院首批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定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泸定桥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文化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 
红军长征遗迹
1935年,红军自石棉安顺场兵分两路,沿大渡河东西两岸向北挺进,实施了“飞夺泸定桥”战役。留下了许多遗迹。有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毛主席住宿旧址、朱德同志住宿旧址、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前会址、岚安红军司令部旧址、区苏维埃旧址等。[10] 

泸定县名优特产

柿子
柿子,形如心的叫牛心柿,圆似灯笼叫水柿、面柿,色有红、橙、金黄。产于泸定河谷地带庭院,田边地块。柿子皮薄、味甜沁心。海螺沟口共和村柿子评为四川名柿。食鲜柿,止渴。
枇杷
泸定枇杷 泸定枇杷
枇杷是泸定夏季早熟水果之一,分橙黄、淡黄两种,形如球或椭圆,汁多,甜酸适度。枇杷的花、叶可入药,有治疗肺热咳嗽、呕吐等症之功效。枇杷果黄、叶绿常青,亦有观赏作用。主产区是磨西等地。
樱桃
泸定樱桃形如珍珠,汁多肉厚,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主产区是田坝、泸桥、加郡、杵坭、得妥、磨西、冷碛等乡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