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8°03'49″~108°37'53″,北纬28°12'45″~29°05'23″之间,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1] 
沿河周边与贵州省内的德江、印江、松桃、道真、务川 、正安及重庆市的彭水、酉阳、秀山等县毗邻。截至2016年末,沿河县总人口68.34万人,国土面积246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其中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2] 
截至2013年,沿河县地方生产总值58.96亿元,截至2014年,沿河县已探明或发现的矿藏有煤、萤石、重晶石等20多种。沿河县境内的动植物种类多,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1种,三级保护植物有7种,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23种。沿河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发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 
中文名称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外文名称
Yanhe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别    名
沿河、思州、土家山歌之乡
行政区类别
自治县
所属地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铜仁市
下辖地区
3街道17镇2乡 
政府驻地
和平街道
电话区号
0856
邮政区码
565300
地理位置
贵州东北角 铜仁西北部 渝东南部
面    积
2468.8平方千米
人    口
68.34万(2016年户籍人口)
方    言
西南官话 土家语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麻阳河、沿河乌江山峡、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机    场
铜仁(凤凰)机场 武陵山机场
火车站
铜仁站 铜仁南站 秀山火车站
车牌代码
贵D
行政代码
520627
地区生产总值
92.81亿元(2016年)
常住人口
45.3万(2016年)

目录

  1. 1 历史沿革
  2. 2 行政区划
  3. 历史区划
  4. 行政管辖
  5. 3 地理环境
  6. 位置境域
  7. 气候
  8. 水文
  9. 地貌
  1. 4 自然资源
  2. 矿产资源
  3. 水资源
  4. 生物资源
  5. 5 人口民族
  6. 人口
  7. 民族
  8. 6 公路
  9. 7 铁路
  1. 8 航运
  2. 9 经济概况
  3. 综述
  4. 第一产业
  5. 第二产业
  6. 第三产业
  7. 10 社会事业
  8. 社会保障
  9. 教育事业
  1. 卫生事业
  2. 文化事业
  3. 11 风景名胜
  4. 12 政治体制
  5. 13 历史文化
  6. 民俗语言
  7. 地方特产
  8. 14 历代名人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沿河,春秋时属巴国南疆一部分。
沿河全景 沿河全景
战国属楚,一度入秦。秦代属黔中郡。
西汉先属酉阳县,后属涪陵县,东汉分属涪陵县和永宁县。
蜀汉在县地置汉复县,沿河县分属汉复县和万宁县。
晋太康元年(280年)涪陵郡治所移往汉复(今沿河洪渡),咸和三年(328年),涪陵郡“地殁蛮僚”。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
宣政元年(578年),沿河地置费州。沿河在北周分属黔州和费州。
沿河麻阳河风光 沿河麻阳河风光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
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要道,请置郡抚之,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以冉安昌为刺史。
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唐思州治地一说在今沿河县城东岸,与务川县城同城,二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
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统治的经制州列为化外州,设置羁縻州委任土官管理。
乌江奇石 乌江奇石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赵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思,改经制州为羁縻州,委派土著首领管理。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将思州、务川县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务川县治沿河历519年,思州治沿河历497年。
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
元置沿河祐溪长官司,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于沿河北部置洪杜县,隶属于黔州,以境内洪杜山得名,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废洪杜县,洪杜县从置至废历444年。
民国三年于县北置后坪县,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撤销后坪县,以金竹山以东并入沿河县,以西并入务川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贵州省政府调整县域时,撤后坪县并入沿河县和务川县,形成今沿河县域,总面积2468.8平方千米。
1934年,沿河县谯家土地湾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沿河县内建立10个区、30个乡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1]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区划

1950年改保为村,改甲为组,县下设区、乡镇、村、组,沿河县区划为10个区,25个乡镇;
1953年调整为10个区,112个乡镇;
1956年调整为9个区,68个乡镇。1958年组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沿河县下设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沿河县区划为9个区,64个社镇;
1959年改区为公社,改公社为管理区;
1961年复改公社为区,改管理区为公社,沿河县调整为9个区,35个社镇;
1963年调整为9个区,62个社镇。
1984年政社分设,改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组,沿河县区划为10个区镇,61个乡镇。
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1987年11月23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正式成立,设9个区、1个区级镇、59个乡、2个乡级镇。
1992年10月撤区、并乡、建镇,沿河县设12个乡、10个镇。
2015年2月撤乡、设镇、街道办事处,沿河县设20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4]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行政管辖

贵州省人民政府与2015年1月23日关于同意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撤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黑獭乡、沙子镇、黑水乡、甘溪乡、泉坝乡、中寨乡、黄土乡、新景乡、板场乡、中界乡、塘坝乡等12个乡(镇)建制[4] 
沿河县现辖3个街道、17个镇、2个乡:
街道:和平街道、团结街道、沙子街道
镇:中界镇、谯家镇、夹石镇、甘溪镇、淇滩镇、黑水镇、板场镇、官舟镇、土地坳镇、泉坝镇、中寨镇、思渠镇、黄土镇、新景镇、客田镇、洪渡镇、塘坝镇
乡:晓景乡、后坪乡[5]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理环境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置境域

沿河码头 沿河码头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隶属铜仁市,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沿河地跨东经108°03'49″~108°37'53″,北纬28°12'45″~29°05'23″,南北长98.28千米,东西宽53千米,北部东部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南部、西部与省内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相连。行政区域总面积2468.8平方千米,占贵州省省总面积的1.4%,占铜仁市总面积的13.7%。[6]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气候

沿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18℃,年降水量1050~1220毫米,年日照1100~1400小时。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期,光温同步,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7]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水文

沿河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乌江及其支流洪渡河、暗溪河、白泥河、坝坨河等26条河流,河道总长548.7千米,河网密度每百平方千米22.2千米,比全省多5.1千米。乌江干流在县内流长132千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9.4万千瓦。长10千米以上或集水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25条中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9.78万千瓦。以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法估算,全县地下水动储量为3.43亿立方米,丰水年4.135亿立方米,平水年3.327亿立方米,枯水年2.71亿立方米,特枯水年2.024亿立方米。地下水地区分布与降水量一致,北部多于南部。每平方千米产水量比长江流域12万立方米多2万立方米,地下水较充沛,水温在8~20℃之间,温泉水温可达55℃。[7]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貌

沿河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将沿河县分割为西北、东南两大部分,西北部属大娄山脉,东南部属武陵山脉。有山峰8815座,平均每平方千米3.6座山。最高海拔1462米,最低海拔225米。山地占69.9%,丘陵占27%,坝地占3.1%。岩溶区占72.5%,非岩溶区占27.5%,是典型的岩溶山区。[7]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矿产资源

截至2014年,沿河县已探明或发现的矿藏有煤、萤石、重晶石、铅锌、汞、铁、磷、方解石、硫磺、铜、铝矾土、高岭土、冰洲石、硫铁(黄铁)、大理石、石膏、金、钴猛、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陶土等20多种。煤矿理论储量2亿吨,萤石保有储量250万吨,铅锌矿153万吨,铁矿871万吨。[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水资源

截至2014年,沿河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乌江及其支流洪渡河、暗溪河、白泥河、坝坨河等26条河流。[7]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物资源

黑叶猴 黑叶猴
截至2014年,沿河县境内有香菇、木耳、竹荪(阳雀菌)、冻菌、猴头、茯岑等植物资源。在高等植物中有21种珍贵稀有植物,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3种,即珙桐、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有11种,三级保护植物有7种。
截至2014年,沿河县境内野生植物主要有森林植物、灌丛植物、草丛植物,人工栽培主要植物有农田植物、经济林植物、果木林植物等。野生植物中,有记录的维管束植物有140科358属596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33属56种;种子植物120科325属540种。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82科222属403种,草本植物38科103属137种。以鲜毛蕨科、松科、杉科、柏科、杨柳科、壳斗科、金缕梅科、樟科、大戟科、蝶形花科、玄参科、马鞭草科、马桑科、禾本科、豆科、苦木科、蔷薇科、桦木科、胡桃科、唇形科、菊科为主。
截至2014年,沿河县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多,见记录的脊椎动物有85科309种,陆栖寡毛类动物有2科3属19种。沿河县境内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类等野生脊椎动物有309种,陆栖寡毛类有19种。鱼类有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鳗鲡目等5目15科6l属82种,以鲤科居多,有50种。沿河县境内有珍稀动物28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5种,有黑叶猴、豹、白冠长尾雉、鬣羚、斑羚。二级保护动物2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黑叶猴、小黄豹、黑熊、小灵猫、猕猴。[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口民族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口

截至2014年,沿河县总人口57.8万,常住人口450109人,家庭户人口135475户440296人。常住人口中,男性231762人,占51.49%,女性218347人,占48.51%;0~14岁人口108476人,占24.1%,15~64岁人口308325人,占68.5%,65岁以上人口33308人,占7.4%。沿河县常住人口民族构成中,少数民族335781人,占74.6%,汉族114327人,占25.4%;沿河县常住人口分布中,城镇人口116938人,乡村人口333171人,人口密度为182人/平方千米。[8]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

截至2014年,沿河县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1]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公路

1.截至2014年,沿河县辖区内二级公路20条748千米,三级公路1431.3千米,其中:县道10条333.8千米,乡道14条201.5千米,出境连线公路38条896千米;通村油(水泥)路281条2437千米,通组公路通达工程5000千米,矿区、库区、林区公路467千米,旅游公路31条1195千米;桥梁共172座,其中:大桥22座,中桥40座,小桥110座,渡改桥9座855延米,危桥改造952延米。[9] 
2.沿河县城到重庆,真正实现了水陆并进:乘汽车走酉沿高速进入湘渝高速,全程只需4.5小时;乘轮船下乌江上长江,只要5小时航程;到秀山或酉阳乘火车走渝怀铁路,最快6小时可达重庆核心区。当前,沿河正积极谋划和构筑内外畅通的大交通网络[10]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铁路

相关背景
  
根据《贵州省铁路网规划》及《遵义市“十三五”铁路规划建议》,2016至2020年,遵义市规划新增铁路营业里程580公里,改建铁路33公里,完成铁路建设投资500亿元以上,将力争建成或开工建设7条铁路,这意味着遵义所有县(市、区)都有望通铁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11] 
1.积极争取将昭黔铁路、县乡公路等重大项目列入省级“十三五”规划[10] 
贵阳至郑州客运专线
  2.贵阳至郑州客运专线自贵阳市引出,经瓮安、余庆、凤冈、德江、沿河、酉阳,至黔江区与重庆至黔江城际铁路接线,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线路全长660公里,其中,贵州省境内长332公里(遵义市境内60公里),估算总投资792亿元,建设工期为5年[11]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航运

积极发展乌江航运港口,着力打造航运通道、休闲养生、水上体验、湿地生态等为一体的“乌江廊道”,把乌江天险打造成“黄金水道”[10]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经济概况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综述

2013年,沿河县地方生产总值58.96亿元,比2012年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2亿元,比2012年增长18.3%;按新体制测算,财政总收入7.25亿元,比2012年增长6.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8亿元,比2012年增长3.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3亿元,比2012年增长14.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2.95亿元、34.1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7.5%、34.8%。[12]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产业

2011年,沿河县完成农牧渔业总产值24.03亿元,实现农牧渔业增加值14.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0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2%,实现农业增加值10.92亿元,比2010年增加20.6%;2011年完成牧业生产总值7.37亿元,比2010年增长22.7%,实现牧业增加值3.6亿元,比2010年增加22.1%;2011年完成渔业生产总值0.57亿元,比2010年增长34.4%,实现渔业增加值0.46亿元,比2010年增加46%。[1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二产业

2011年,沿河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2亿元,比2010年增长24.77%,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85亿元,比2010年增长28.9%;沿河县现有规模企业16户,2011年累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3亿元,比2010年增长50.7%,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比2010年增长52.8%。[1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三产业

2011年,沿河县地方生产总值39.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比2010年增长56%;完成财政总收入5.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2.6%和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亿元,比2010年增长38%;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02亿元,比2010年增长2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7元,比2010年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3839元,比2010年增长2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0亿元、2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5%、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比2010年增长21%。[1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事业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保障

2011年,沿河县城市低保4599户8942人,占城镇居民的11.18%,发放城市低保金2085万元;农村低保70157户147149人,占农村人口的23.53%,发放农村低保金13391.54万元。沿河县养老、失业、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54440人,征缴基金5916.7万元。[14]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事业

2011年,沿河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7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4所(含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8所,其他教育机构2所。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卫生事业

2011年,沿河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6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22个,村卫生室429个,民营医疗机构8个,沿河县共有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716人,村级卫生人员557人。[1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事业

2011年,沿河县已编印、出版、发行的书刊有《乌江文化旅游》、《土家族医药》、《沿河土家山歌》、《鹤吟乌江》、《沿河土家族研究》、《沿河土家山歌论文集》、《中国乌江山峡文化旅游系列丛书》、沿河民歌音乐CD专辑《大雨落来细雨飘》、《这山望去那山高》。[13]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风景名胜

乌江山峡 乌江山峡
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
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28日由国务院发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千里画廊”之誉的乌江,流经沿河132千米,形成89千米奇峡壮观,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等五个峡段和百丝坨、洗心泉、珍珠洞、黄龙泉、飞龙过江等30余个主要景点组成。山峡北接重庆市乌江峡谷旅游线,南邻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5]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石牌风光 麻阳河石牌风光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县西北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面积31113公顷,生物资源丰富,仅维菅束植物和脊椎动物就有8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7种,其中兽类10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和豹,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小灵猫、猕猴、林麝、穿山甲、水獭等;鸟类15种,均为二级动物,有鸢、秃鹫、白尾鹞、红脚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鸡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2种,其中二级保护植物有天麻、穗花杉、红花木莲、白辛树、黄莲、厚朴等6种。保护区峡谷、峰丛、飞瀑、洼地、漏斗、溶洞、天生桥、地下水、陡崖、石峰等具有奇、险、幽等特点,自然风景绮丽壮观,其间分布着76群730多只黑叶猴,是贵州黑叶猴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国内最重要和最适宜保护黑叶猴种群的基地。[16] 
淇滩古镇
淇滩古镇位于县城南部10千米处,此镇开发较早,古迹较多,现有保留完好的四合院6座、石板街、贺龙钓鱼台、罕见的草书碑、严寅亮等人书写的匾。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就在该镇,为砖木结构房屋,坐西向东,建于晚清时期,正面三门相连,内为四合天井,总面积810平方米,正门上部用石灰写有“中国工农红军沿河县第四区革命委员会”,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距县城南约40千米处的谯家镇白石土地湾,建于清代同治八年(1896)年,为木质结构瓦房,有正房7间,两边是厢房,前有朝门,形似撮箕。房顶青瓦覆盖,中部垒一“喜喜”字,两侧塑有凌空飞鸽。正房台阶为细钻青石,其前壁木雕窗上有花鸟虫鱼图案。1934年为贺龙等红三军领导驻地。1956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7月在纪念红军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县人民政府将原红三军九师政委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字“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手迹制成黑底烫金匾,挂在正房门额,举行了挂匾仪式。2006年5月25日,与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红木黄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合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政治体制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文化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俗语言

沿河话
沿河土家舞蹈肉莲花
沿河土家舞蹈肉莲花
沿河话属于西南官话第二大片岷江片。岷江小片,是四川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岷江流域及长江两岸。岷江话的主要特征是入声保留,独立成调,拥有一套仅用于入声字的紧元音韵母,在部分地区还保留有喉塞音韵尾,因而并不符合“入声归阳平”这一《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划定西南官话的标准。[20] 
沿河土家族民俗
沿河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饮麻糖酒、吃灰豆腐、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唱哭嫁歌、跳丧鼓等,此外,还有洪水朝天等神话传说,有针织挑花刺绣、木石雕刻、藤竹编织等工艺,有过赶年等节庆,保持着鲜明的土家民族风格和特色。[21]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特产

乌桕
沿河是贵州省乌桕主产县之一,常年产量居贵州省第一位,主产地是甘溪、沙子、谯家、官舟区。明万历年间县内利用乌桕籽榨取木油,加工制烛照明。清代乌桕已成为主要经济林产品。民国时期,乌桕和桐油均为县内主要贸易商品。木油是制作肥皂和提取脂肪酸、甘油的原料,梓油是制作油漆的原料,皮油可食,是提取内可可脂的原料。“[22] 
姚溪贡茶
姚溪贡茶是一个沿河地方优良茶种,主产于沿河北部姚溪一带,属苔茶类,茶叶主要特点:茶味清香醇厚、耐泡。据《华阳国志》,《茶经》等记载,今沿河北部姚溪一带出产好茶的历史可溯及巴国时代,姚溪茶至少在唐代已成名并已进贡。[23] 
金竹贡米
金竹贡米产于沿河北部塘坝乡金竹一带,相传唐宋时期曾为贡品。沿河县北部金竹一带种稻历史悠久,土质肥沃,水热条件好,所产稻米蛋白质和油分含量较高。[24]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