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

(甘肃省定西市下辖区)

安定区,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北靠工业重镇兰州,南临古都西安,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定西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定西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1] 
安定区下辖2个街道、19个乡镇,总人口47.02万,其中农业人口37.1万,总面积3638平方公里。陇海铁路、310、312、309国道和兰定、平定、天定、连霍、青兰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1] 
安定区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标兵”、“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等称号。[1] 
中文名称
安定区
外文名称
Anding District
别    名
凤城
行政区类别
定西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甘肃省定西市
下辖地区
中华路街道、永定路街道等
政府驻地
公园路西段
电话区号
0932
邮政区码
743000
地理位置
甘肃省中部
面    积
3638平方公里
人    口
47.02万人(2014年)
方    言
陇中方言
气候条件
半干旱地区
著名景点
玉湖公园、青烟寺、西岩山公园
机    场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火车站
定西站、定西西站
车牌代码
甘J
GDP
76.12亿元(2016年)[2] 
高等院校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区委书记
赵众炜
区    长
祁永和

目录

  1. 1 历史沿革
  2. 2 地理环境
  3. 3 行政区划
  4. 4 人口民族
  1. 5 经济
  2. 6 交通发展
  3. 7 社会事业
  4. 8 民俗文化
  1. 9 旅游景点
  2. 10 城市荣誉

安定区历史沿革

安定区在4000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
安定区 安定区
至宋代,先后有戎、吐蕃、羌等民族居住。公元1081年(宋元丰四年),筑通西寨(今属陇西县)。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筑安西(今巉口镇三十里铺古城)及定西(今县治所在地)二城。次年筑平西城(在今鲁家沟以东);
金于1130年太宗天会八年)取定西,至1142年(熙宗皇统二年)建县。1216年(金宣宗贞祐四年),定西县升为州,辖定西、安西、通西三县。1227年(金哀宗正大四年);
元取代金而辖定西,至1266年(世祖至元三年),撤并定西、安西、通西三县直属于定西州。1352年(惠宗至正十二年),改定西州为安定州;
1377年降州为县,经历明清两代;
1914年定西县归属甘肃省兰山道。1928年废道设行政区,定西县归属兰州行政区。1944年成立甘肃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治临洮县,辖定西;
1949年8月14日,定西解放;16日成立定西县人民政府,隶属会宁专员公署。9月改会宁专员公署为定西专员公署,定西县一直为定西市所在地;
2003年9月撤县设区,改称为定西市安定区。[3] 

安定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地跨北纬35°17′54″至36°02′40″、东经104°12′48″至105°01′06″之间,南北长82.9公里,东西宽73.3公里。安定区东北及东部邻会宁县,东南接通渭县,南部与陇西县、渭源县毗连,西南连临洮县,西部至西北与榆中县接壤。[4] 
地形
安定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均4.6亩;海拔在1700—2580米之间,城区所在地海拔平均1898.7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4] 
气候
安定区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1小时。年均气温6.3℃,极端最高温34.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1℃。无霜期141天。全区正常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发量高达1500多毫米。[4] 
水文
安定区 安定区
安定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分属祖厉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其中祖厉河流域占全区总流域面积的99.5%。年降雨量380毫米左右,无霜期141天,主要河流有祖厉河一级支流关川河、西巩河及其二级支流东河、西河和称钩河,以及渭河一级支流秦祁河。
关川河为境内最大河流,主流全长180km,主要支流有东河、西河和称钩河。
西巩河位于东部,由东向西流经青岚、石泉、葛家岔、新集、西巩等乡镇,在西巩驿镇汇合出境,至会宁的鸡儿咀汇入祖厉河。
东河:位于安定区东南部,发源于华家岭西北山麓,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宁远、杏园、李家堡、团结、凤翔等乡镇,在市区与西河汇流入关川河。
西河:位于安定区西南部,发源于内官南山及胡麻岭东北山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符川、高峰、内官、香泉、凤翔等乡镇,在市区与东河汇集流入关川河。
称钩河:位于西部,由西向东流经称钩,在巉口汇入关川河。[1] 
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水保立区”战略,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整乡、整村、整流域推进,大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水土保持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坝系工程建设,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共完成退耕还林48.7万亩,荒山造林48.6万亩,建成了九华沟、赵家铺、响河、太白山等一批精品流域示范点。全区已有149条小流域完成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治理面积达248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75.1%。其中,累计兴修梯田179万亩,人均达到了4.8亩,实现了梯田化县(区)的目标。2012年和2013年,先后被省政府和水利部评为“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级优秀县(区)”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区)”。

安定区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全区辖永定路街道、中华路街道2个街道办事处和凤翔镇、巉口镇、内官营镇、李家堡镇、西巩驿镇、宁远镇、鲁家沟镇、称钩驿乡、团结镇、香泉镇、符家川镇、葛家岔镇、石峡湾乡、新集乡、青岚乡、石泉乡、杏园乡、高峰乡、白碌乡19个乡镇。

安定区人口民族

2011年末,安定区户籍人口453062人(其中农业人口362641人)。全年出生人口4207人,出生率为9.14‰;死亡人口2551人,死亡率为5.54‰;人口自然增长率3.6‰,计划生育率91.99%;
2014年末,安定区总人口47.02万,其中农业人口37.1万。
安定区境内有回族、东乡族、蒙古族、满族、壮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分布。[5] 

安定区经济

综述
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1.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6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5︰32︰4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31亿元。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3.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2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0.8元。[1] 
第一产业
畜草产业,按照“户均十只羊、轻松奔小康”的要求,落实政府主抓、干部引领、企业(大户)助推、群众行动的推进机制,强化资金、技术、督查三项保障,全面推广运用良种扩繁、母畜扩群、青贮氨化等技术措施,积极推进千家万户养殖,着力培育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种林草、改圈舍、建沼气、养畜禽、增收入的良性发展路子。全区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415.2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2亿元;马铃薯产业,按照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中国驰名商标—“定西马铃薯”的品牌优势,在种植规模、良种推广、精深加工以及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左右;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3.6亿粒。安定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区)级马铃薯种植基地、种薯繁育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劳务产业,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技能培训、组织输转和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劳务输转由苦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组织型、季节性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全区每年输转城乡劳动力达10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11亿元左右;蔬菜产业,抢抓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机遇,积极推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较快发展。201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5万亩,实现产值9.6亿元。同时,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切入点,全面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现代旱作高效农业,2014年完成旱作农业种植面积126.7万亩。
第二、三产业
坚持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大力发展以工业经济和商贸物流为主的二、三产业。通过持续加强技术改造、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培育出了圣大方舟、扶正制药、螺钉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启动建设了生物质基材创新创业示范园、彬立汽车产业园等投资规模超10亿的重点工业项目。2014年,全区39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1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同时,充分发挥座中四联、外通内畅的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荣芳商贸中心、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中邦华运物流园、金帆现代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相继落户和启动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后市场和西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安定区交通发展

西汉时,“丝绸之路”把安定区与外界连在了一起;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安定建立了站赤(即驿站),形成了经通安驿、延寿驿与称钩驿的南北驿道及经西巩驿、延寿驿与称钩驿的东西驿道。
安定区 安定区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兰州黄河架设浮桥,以兰州为中心的东西驿通(陕甘车马大道)横穿安定,是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沿陕甘大道,修筑了兰州至平凉公路,穿越安定。民国33年(公元1944年)修通了定岷公路北段,通行大车。古代交通运输业对安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国初期,相继改建新建了西兰、宜兰、定临、定天、定渭等干线公路5条,定西市安定区过境全长达222公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山至崖湾公路、西兰公路、韩家坪至张湾乡政府段、红马路、巉郭路相继开通,县道发展到210公里;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连霍公路、定兰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过境分别为49公里和27公里;
自2004年以来,安定区共积极争取项目资金7399万元,相继完成了马塬公路铺油、梁称公路改造铺油、葛西公路、内高公路、高白公路改造等通达、通畅工程153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24公里,其中修建通乡油路4条100.9公里,修建通乡改造公路3条79.8公里,修建农村通达工程124条760.3公里,修建通畅工程2条4.85公里。2008年,全县已启动实施西漫公路铺油、白大公路铺油、李通公路硬化等53项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截止2014年末,坚持转型抓项目,争取实施了一大批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和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08.2公里,其中县乡公路456.65公里、乡村公路1505.88公里;建成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9.17万眼(处),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5万户,有效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5万座;持续推进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2.66%。全区人民企盼了半个世纪的引洮工程即将建成通水,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等项目顺利实施,极大增强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2010年以来,共争取到国家投资项目803项,政策性到位资金38.8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4亿元。

安定区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安定区 安定区
“十二五”以来,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4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2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申请各类专利410件,授权203件。[7] 
教育事业
2011年,安定区共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18818人;普通中学57所,在校学生20588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7288人;小学200所,教学点68个,在校学生2481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6136名。高考本科录取人数2530名。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较2010年提高9.6个百分点;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实施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等项目175个,新建改扩建校舍15.4785万平方米,配套各类教学设备价值2837.16万元,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城区学校大班额和幼儿“入园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农家书屋292个,《安定文化》出版发行,“乡村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全力实施。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8.2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地面数字”电视农村覆盖工程顺利推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三项医保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新农合“一卡通”以乡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门诊统筹全面推行,中医药治疗费用100%全额补偿。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区直医院对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乡村两级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顺利实施,区乡联合、乡村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8] 
截止2014年末,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升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了81%、96.4%、88.5%、93.6%和98%。积极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06%,乡村两级100%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全面建立。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化资源共享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5] 
卫生事业
2011年,安定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家,其中区级医院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所)1所、中心卫生院6家、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服务中心2所,床位1389张。全区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9.7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5.18%。
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三项医保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新农合“一卡通”以乡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门诊统筹全面推行,中医药治疗费用100%全额补偿。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区直医院对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乡村两级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顺利实施,区乡联合、乡村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5] 
民生保障
坚持和谐抓民生,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累计为61527名城乡居民发放养老金1.17亿元。围绕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配套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8403套、6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城镇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政策,累计为32282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4411万元。
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和带动城乡零就业家庭、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军人优抚安置、高龄老人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实,社会帮扶和救助救济活动广泛开展,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民生保障的水平逐年提高。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农家书屋292个,《安定文化》出版发行,“乡村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全力实施。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8.2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地面数字”电视农村覆盖工程顺利推进。[1] 

安定区民俗文化

安定区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历史悠
安定区
安定区
久。
  
文物古迹
境内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大量遗存,陆续山土了国家级文物“新莽权衡”、省级文物“西夏金卷”、明代木板彩绘、唐代雕塑和新石器时代彩陶等。
社火戏曲
社火,亦称秧歌,是安定区民间广为盛行的传统文娱形式之一,每年春节期间演出。有高跷、太平鼓、推车、龙灯、舞狮、旱船等表演节目。演唱曲子有《绣荷包》、《织手巾》、《采花》等民间小曲;
戏曲,主要有眉户子、小曲子、秦腔、皮影戏等。
工艺
安定区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刺绣、彩灯等。
艺术创作
安定区先后创作了《许铁堂》、《国薯之乡》、《弘扬陇曲,宣传定西》、《洋芋工程铺富路》等剧目20多部,创作《女子令钹》、《灯笼夯》等舞蹈100多个,每年创作书法、美术、摄影作品1300多幅。其中文化馆花儿歌手丁天兰同志演唱的《骑上尕马儿下四川》、《阿哥的肉》等花儿分别获2001年、2002年、2005年国家级和省级金奖、银奖。

安定区旅游景点

玉湖公园
玉湖公园 玉湖公园
玉湖公园位于安定城区西南部,公园规划占地面积8.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2万平方米。1998年8月开工施建,1999年8月全面竣工。园内有希望碑、玉湖楼、凤城龙门、湖心岛、秋花仙子、城隍棋台、儿童游乐城、愚公移山、文天祥纪念馆等20多个景点,1999年9月28日正式开园运营。2003年10月被评为AA级公园。[9] 
西岩山公园
西岩山公园建于1983年,位于安定城区西郊,距城1.5公里,占地2371.7亩,海拔1900-2050米。园内主要建筑景点有喷泉假山、八仙过海壁画、牡丹仙子雕像、山门、石踏台长梯、六角亭、四角亭、华严寺、关帝圣君庙、古典牌坊门等。1998年被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月被评为AA级公园。[9] 
南山公园
南山公园位于安定城区东南郊3.5公里处,占地710亩,海拔1900—1950米。[9] 
符家川石门水库
石门水库位于安定区西南符家川镇长丰村境内,距市区38公里,省城80公里,总库容量80万立方米。水库是集垂钓、观光、食宿为一体,年接待游客3000人,直接经济收入80余万元。
内官烈士陵园
内官烈士陵园位于内官营镇,练马滩边,建于1951年10月;1995年9月,陵园被定西市命名为安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8月,该园整体搬迁于锦鸡塬公园内。[9] 

安定区城市荣誉

截至2014年,安定区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标兵”、“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等称号。并被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区)”、“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县(区)”、“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级优秀县”等荣誉。[10] 
词条标签:
行政区划 地点